具體來說,今年下半年,夏糧獲得巨大的增收,秋糧有望再次豐收,今年再次豐收應該沒有大的懸念。今年農民收入增幅繼續高于城鎮居民,前三季度超過2.8%,不出意外,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很可能縮小到1:3以內。
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逆差可能增加
這并不能掩蓋中國農民所面臨的挑戰。在國內經濟增長進行新常態,即經濟增速下滑,國外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提高農業競爭力,提高農業的勞動效率、產出效率和資源配置效率。比如進口的增加。在糧食總量十連增,甚至十一連增的基礎上,農產品進口數量持續增加。
農業部官方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1866.9億美元。其中,出口678.3億美元,進口1188.7億美元,貿易逆差510.4億美元。值得關注的是,這四個數據均呈現增長趨勢。
具體來看,1-12月,谷物進口1458.5萬噸,棉花450萬噸,食糖454.6萬噸,大豆進口6337.5萬噸。谷物中小麥的進口呈增加趨勢。資源性農產品進口成為普遍之勢。
張紅宇說,今年農產品這個貿易逆差態勢繼續保持正增長,可能要超過去年。那么進口的原因是什么呢?一是,國內對農產品的需求極度旺盛;二是,國外包括農產品在內的原料價格低迷。進口的成本要遠遠低于自產。
現代農業的機遇
盡管有挑戰,但是也存在機遇。由于中國是人口大國,是一個成長快速的大國,在農產品的生產和貿易中,中國面臨兩大機遇。一是產業機遇,二是政策機遇。
就前者來說,相對于過去,現代農業的內涵和外延有很大的拓展。橫向來看,農業不直接表現為產品生產的產業特征明顯,除了農林牧漁外,還有觀光旅游休閑、生態環境恢復、文化傳承等。縱向來看,傳統農業是從種到收,只是生產單一的環節。但是現代農業,產前資料投入,產后收獲、加工、流通、貿易、營銷等多個環節。
“從這個角度來講,農業最大的特征是處于賣方市常也就是生產多少,滿足多少,這是由國家資源決定的,由生產主體能力決定的。這不但讓農業為數以億計的農戶生產提供了契機,更吸引著多元的農業經營主體。”張紅宇說。
至于后者,新一屆政府對農業給予了高度的關注。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養、農業補貼政策、金融保險政策、農業用地政策、農業監管等方面都給予了相應的措施,這極大的提高了生產者的積極性。不但是農戶,還包括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現代農業的重新定位
自從履新之后,新一屆政府提出“四化同步,協調發展”的戰略。但是,現代農業的競爭力跟現代工業不相匹配。這就要求重新定位現代農業。201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糧食安全的工作重點,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那么要發展現代農業,有兩個重點。一是,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二是,培育多元化的農業經營主體。
多年來,土地制度改革開始步入深水區,為了發展現代農業,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成為當下中國政府的理性選擇。11月20日,中辦、國辦全文印發《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下稱 《意見》)。
《意見》提出四個基本原則,一是,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二是,鼓勵創新,支持基層先行先試;三是,以農民為主體,市場配置資源,政府扶持引導;四是,堅持經營規模適度。
這成為新一屆政府推動土改的綱領。9月29日,《意見》經中央深改組第五次會議審議,根據會議討論情況進一步修改完善后按程序報批實施。中央深改組組長習近平指出,現階段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既要考慮農業,也要考慮農民。
張紅宇說,要明確“三權分置”理論創新的意義所在。形成適度規模經營后,有利于提高勞動效率,特別是土地的產出效率。不但解決了生產主體的收益問題,還解決了國家的糧食安全問題,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
工商企業必須跟農民利益共生
至于農業經營主體,多元的原因在于從所有制成分來講是多元的,現代農業與傳統農業的本質區別,也使得經營主體呈現多元態勢。及特殊的背景,比如適合中國不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適合不同區域農業資源稟賦的差異等。
對于目前中國現存的2.6億農戶,張紅宇說,這是我們農業生產、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堅實基礎,任何時候都不可以忽視他們生存和發展的機會。
當然,現代農業一定要千方百計的提高農民的收入。否則,將不可持續。張紅宇說,無論是產前、產中,還是產后,不論是科研人員,還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工商企業必須跟農民形成共生關系。
“如果一錘子買賣,‘賺了就走、賠了就跑’,那么這個企業一定是做不大、做不強、做不長的。”張紅宇建議,現代農業的第二個定位是增加農民的收入。這也是為了做大做強農業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