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探索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李慎明昨天在專題詢問中指出,當一部分農民和生產資料不能結合時,可能就會出問題。
李慎明提到,GDP下降可能在一段時間內成為新常態,城市短期內吸引大量的人比較困難,應當以農村合作化的形式讓更多農民留在農村、留在土地上,這對于建設美麗鄉村至關重要。
他向農業部詢問:對農村產生新的集體經濟合作組織形式的飛躍有何打算?全國有一萬多個村鎮實行集體經營,有的地方搞得確實不錯,是否需要總結經驗?
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表示,農業部將積極培育新的經營主體,包括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和產業化的龍頭企業,不斷探索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有關部門正在抓緊研究并組織試點。
陳曉華指出,這項工作十分復雜,情況千差萬別,城郊村、發達的村資產非常多,但是沒有落到農民名下,監管的缺失,就會出現小官大貪,“如果這個事情長期這樣下去,就會給社會穩定、給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帶來很大問題”。
全國近29%土地在流轉
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原浙江省省長呂祖善昨天在專題詢問中指出,當前農產品價格已到了天花板,農業產業已經沒有多大回旋余地,而農業仍然是低效產業,農民仍然是低收入群體,如果不在土地經營權上有大的突破,再過十年,就沒人種糧食了。
“現在,留在農村的除了老的和小的外,就是老實人,腦子靈活一點的都到城里打工去了。這樣的狀況怎么搞現代農業,誰來搞現代農業?老頭、老太太搞現代農業?沒文化,不懂技術,不會經營的人搞現代農業?”
呂祖善指出,發展現代農業的核心問題是,究竟由誰來當現代農民?怎么想辦法把先進生產要素流向農業、農村?他認為,發展現代農業的突破口是生產關系的改變,在土地經營權流轉的改革上要邁出大膽的步子,“這個問題很敏感,需要穩步推進,但可以在一些人多地少、城鎮化率較高的區域更大膽推進”。
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在回答呂祖善委員問詢時表示,中央最近下發了引導土地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作為以后改革的重點,也是現代農業建設的重點。
陳曉華介紹,目前土地流轉發展很快,已有3億多畝、將近29%的土地在流轉,尤其是發達地區,浙江的流轉已經達到將近60%,西部一些地方相對少一點。
“流轉有多種形式,現在發展比較快的有兩種:一是土地入股合作社,二是工商資本到農村搞開發”,陳曉華表示,傾向于支持發展股份制合作,更好地保障農民的利益。
陳曉華介紹,目前合作社發展總體是好的,到今年第三季度,工商登記已經有129萬,即有9000多戶入社,但也存在掛個名、不規范、作用發揮不好等問題,下一步將引導農民更好地依法辦事,此外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現在主要靠地方的實踐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