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糧食總產量60709.9萬噸(12142億斤),比2013年增長0.9%。這意味著,在去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首次突破6億噸、實現“十連增”的基礎上,我國糧食總產量實現十一年連續增產。
“連續7年穩產在萬億斤以上,連續11年實現增長,可以說,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邁上了一個新臺階。”中國社科院農村所研究員李國祥說。
產能躍升,為全球糧食安全作貢獻
一直以來,我國糧食產量增減狀況長期在“兩年增收、一年減產、一年持平”的“兩增一減、兩增一平”間徘徊,但自2004年起,隨著我國糧食穩產能力的明顯提升,這一糧食增收的“魔咒”也隨之打破。目前不但連續11年增產,而且糧食總產量連續7年突破萬億斤大關,2014年更是突破1.2萬億斤關口。
糧食連續穩產原因何在?專家指出,這些年來我國沒有出現全國性的氣候災害,但更為重要的是,糧食產能在逐年提升,而農業規模化經營水平的不斷提升,更是從根本上優化了生產關系,使農業生產力得到了質的釋放。
科技進步也助推現代農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傳統農業“牛耕馬犁”、“揚鞭和號”,以及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景象,如今已發生根本性變化。目前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1%,比10年前提高近30個百分點,其中,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均超過75%。
事實上,中國糧食穩產也為全球糧食安全作出了貢獻。糧食安全與能源安全、金融安全并稱為三大經濟安全。對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對自身和世界都尤為重要。1994年,美國學者萊斯特·布朗曾發表《誰來養活中國人》的文章,中國糧食安全問題引起了全球的廣泛關注。如今,隨著中國糧食穩產能力的提升,中國用成功的實踐向外界證明:用世界1/11的耕地,生產了世界1/4的糧食,養活了占世界1/5的人口。
經營成規模,“農場主”成新身份
與機械化水平逐年提高相對應的是目前我國農業規模經營程度的不斷提升。數據顯示,全國承包耕地流轉比例提高幅度逐年擴大,目前我國農村承包耕地流轉面積達3.8億畝,占承包耕地總面積的28.8%。
“從種責任田,到承包大西關村80畝地,到目前流轉承包土地3000多畝,我的身份也在不斷變化,開始叫承包戶,后來隨著種植規模的擴大被叫成種糧大戶,去年春天又多了一個新身份—‘農場主’。”已連續5年榮獲“全國種糧售糧大戶”稱號的富民家庭農場主人魏德東說。
魏德東是山東德州市第一個擁有家庭農場營業執照的“農場主”。他身份的每次升級,都伴隨著種糧規模和效益的升級。截至2014年11月底,全國已有家庭農場87.7萬家、農民合作社126.7萬家,龍頭企業12萬多家。
前景:實現糧食“綠色增長”
“洪范八政,食為政首”。糧食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是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國家自立的重要基礎,任何政府首先都要解決國民的吃飯問題。一句話,糧食安全極端重要,在中國是永恒的主題,任何時候都不能掉以輕心。
“農業發展的環境條件和內部動因已發生深刻變化,加快推進農村改革,推進農業現代化、走提質增效綠色增長方式變得更為重要和緊迫。”中國社科院農村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通過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強化農業科技創新實現“科技興糧”、加大政策資金投放力度鼓勵農民種糧積極性等舉措,能更好解決誰來種糧、如何種糧等問題,提升新形勢下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糧食單產能力、勞動生產率和機械化程度還有極大的提升空間,之所以尚存在一定差距,其中一大原因是土地經營過于分散。
“確保新形勢下中國主要農產品的有效供給和糧食安全,就要在穩定農戶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培育和發展農業新型經營主體。”中國社科院農村所副所長張曉山舉例,目前每個農業從業人員只能經營5.2畝耕地,如果扣除成本后每畝耕地一年的凈收益按500元計算,一個農業從業人員一年的純收入也就2500元,還不如在外打工一個月的收入。顯然,這樣小規模的經營農戶無法實現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目的,也無法確保中國的糧食安全。
新形勢下糧食安全的內涵也在發生改變。今天的中國經濟正在由高速增長步入中低速增長、提質增效的新常態。專家指出,今后我國糧食生產也必須由單純關注產量的增長,轉向更加注重糧食質量和農產品安全,實現糧食的“綠色增長”,確保新常態下的糧食安全。
“要從主要追求產量增長和拼資源、拼消耗的粗放經營,向數量質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競爭力、注重可持續的集約發展轉變。從大農大肥的要素投入向科技投入轉變,生產安全糧、放心糧。”中國農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韓一軍說。
記者近期從農業部獲悉,我國將開展綠色增產模式攻關,著力實現可持續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力爭到2020年,糧食和農業生產的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努力提升土地產出率、投入品利用率、勞動生產率,讓更多安全糧、放心糧從潔凈的環境中生長出來。
挑戰:保平衡,還需年增300億斤
糧食總產量的“11連增”,成為今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亮點,但必須清醒地看到,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的背景下,繼續保持糧食發展的好勢頭難上加難,挑戰日趨增多。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指出,首先是農產品需求剛性增長與資源硬約束趨緊并存。影響需求增長有兩個因素:一個是人口增長。未來一段時期,我國每年新增人口仍在700萬左右;另一個是消費升級,每年新增城鎮人口1000多萬。這兩個因素使全國每年大體增加糧食需求200億斤、肉類80萬噸,農產品需求剛性增長的趨勢還將持續一個相當長時期。同時,耕地水資源約束持續加劇。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每年還要減少耕地600萬-700萬畝,城市生活用水、工業用水和生態用水還要擠壓農業用水空間。特別要看到,耕地質量也在下降。據調查評估,目前我國耕地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僅為1.8%,比上世紀90年代初下降0.35個百分點。需求增長、資源減少,將使糧食等農產品供求長期處于緊平衡狀態。
另外,農產品供求總量平衡與結構性緊缺并存。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我國糧食生產快速增長,而消費升級較慢,曾出現過短暫的總量平衡、豐年有余。但這種供求格局已成為過去時。從總量看,現在已經存在一定缺口,未來缺口還會繼續擴大。根據權威部門的預測,到2020年我國糧食需求總量大約在1.4萬億斤左右,按照目前1.2萬億斤的產量基數,要保持年度產需基本平衡,每年糧食至少要增產300億斤,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多年來,國家雖然采取了很多措施來解決糧食效益低的問題,但一直未走出成本上漲、效益下降的困境。從生產成本看,我國農業也日益顯現“高成本”特征。從種植收入看,比較效益偏低并呈下降趨勢。國家出臺“四補貼”、重點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等政策,著力穩定種糧效益。但總體上,糧食比較效益還是偏低。
家庭承包經營是我國農村的基本經營制度,這一經營制度正面臨“兩大挑戰”:一是農業勞動力結構性短缺,“誰來種地”的問題日益突出。二是土地經營規模小,“怎么種地”的問題也日益突出。在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廣大承包農戶仍將是我國農業生產經營的重要基礎和數量最多的主體,小規模經營的格局不會根本改變。
近幾年,國家持續加大投入,實施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為糧食連年增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農業基礎薄弱的問題仍未根本改善,抵御災害的能力仍然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