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德潤生”牌大米飯里面,可能藏著什么樣的秘密?
種種跡象表明,這不該是一碗普通的大米。這些跡象,包括北京、上海等地多家超市的柜臺價格:2公斤包裝的大米,售價為192元——折合下來,每公斤約是普通大米市價的30倍,還包括近來頻繁出現在各種報刊、網絡上的宣傳和廣告。其中一份報道寫道:“若沒有重大玄機,斷不敢如此挑戰市場。”
帶著這個“玄機”,一段時間以來,“德潤生”品牌的大米以高價格和宣傳中的高新科技含量,登上市場,走上飯桌,并吸引了諸多人眼球。該公司北京銷售熱線的工作人員熟練地回答著“哪里有賣你們的大米”的咨詢,并不時發出笑聲。
根據公司主頁介紹以及相關媒體訪談,很容易勾畫出“天價”大米背后,一個由專家、記者口中的專業術語,以及“權威檢測機構”的鑒定共同描述而成的科學奇跡。
這個科學奇跡,發源于20多年前的一次科研成果。根據“德潤生”,1986年 3月,武漢德潤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的首席科學家、原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所植物遺傳學家張政銓、聶開印夫婦,“在世界上首次發現了單子葉植物百合‘細胞內生菌’(CellEndophyteBacteria,簡稱CEB)”,并致力于以這種技術提高水稻、小麥營養成分,“于1993年6月試種出富含SOD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的CEB稻米”。
這就是“天價”大米的來源。那么,這種“CEB稻米”能夠賣出昂貴價格的秘密到底在哪里呢?翻閱報道和宣傳材料,可以找到“答案”:富含于“德潤生”大米中的CEB,是一類對人體機能有益的細胞營養素,其中包括強抗氧化因子SOD,可提高人體耐力和免疫力、增強人體抗疲勞能力。此后,材料通過對比,將CEB大米的優勢展現:權威檢測機構的檢測結果表明,每公斤CEB營養米富含強抗氧化因子SOD,高達30萬酶活單位,“普通大米則沒有這些活性成分”。
在接受采訪時,廠家負責人曾表示,這種大米,“國家體育訓練總局的運動員吃了連續3年”,現在則是中國航天員訓練中心特供大米,吉林省政府把它“當做十六大政府的贈送禮品獻給16大代表”。而宣傳彩頁也強調:“德潤生CEB營養米以其出色的營養價值被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指定為全國惟一的‘運動員專用大米’,被譽為‘冠軍之米’,并被馬來西亞王室選為貢米。”
如此優質大米的問世,被稱為正在發生的“主食革命”。而宣傳材料也向消費者建議:食用CEB營養米有利于改善細胞生理活性,食用CEB營養米,吃飯則進補,使得養護健康同吃米飯一樣方便簡單。所有的優勢,最后被概括為一個通俗解釋:“每天食用2兩CEB營養米,相當于一次口服4000粒維生素E丸。”
一場沒有辯論的交鋒
不過,這種充滿神秘感的大米,并未贏得所有人的信賴。
被認為是“本土科學家有望問鼎諾貝爾獎的重大科研成果”的CEB水稻技術,首先引起質疑。
質疑聲最早出現于上海。有消費者向媒體投訴,表示“德潤生”涉嫌虛假宣傳。隨后,國內科學界人士方舟子接受當地媒體采訪時,表示該商家宣傳是“騙人的東西”。
方舟子接受本報采訪時,繼續表達了自己對“德潤生”大米的懷疑。他曾經在生物醫學英文專業文獻數據庫Medline中檢索,并沒有找到“CEB”這一名詞。他表示,如果“德潤生”的科學家真的發現了一種新的生物活性物質,那也應該先發表論文公布其發現,爭取獲得學術界的認可,而不是急著推向市場,向無專業識別能力的消費者推銷。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的博士生劉夙看完“天價大米”的宣傳廣告后,在中國知網數據庫中,搜索到張政銓、聶開印在《武漢植物學研究》1986年第2期上發表的《百合細胞中內生菌的發現》一文,報道他們在條葉百合的細胞內發現了一種共生的革蘭氏陽性細菌。在閱讀這篇文章之后,劉夙表示,早在1976年,就有兩名國外科學家發現了單子葉植物內存在細胞內生菌。這比張政銓、聶開印1986年發現條葉百合中的細胞內共生菌早了10年。因此,他表示,張政銓、聶開印在論文中稱第一次在單子葉植物中發現細胞內共生菌,“顯然是不了解最新成果”。
提出質疑的,還包括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的研究員張春義。他認為,“德潤生”宣傳材料中“細胞內生菌”只是植物內生菌的一種,“沒有什么特殊的”,而細胞內生菌的英文正確寫法是introcellularendophyticbacteria,而不是文中提到的CEB。即使內生菌的確能夠在稻米中生存,并含有大量SOD,張春義認為,這仍不能成為大米富含營養的證據。他分類進行分析:第一,這種內生菌是在水稻籽粒的胚中生存,那么經過加工后自然也就不存在了,因為“現在的稻米加工程序會去除胚,而我們吃的稻米多為胚乳組織”;第二,即使內生菌在稻米的胚乳中生存,經過一系列儲存、加工和蒸煮過程后,這種內生菌能否存活尚不確定。
劉夙還注意到,“并非轉基因食品”是廠家在宣傳時的一個賣點。他表示,所謂“轉基因作物”,就是把該作物沒有的基因轉入該作物體內,從而改變其原本性狀的作物。假如德潤生在宣傳中所宣稱的“包括強抗氧化因子SOD,普通大米則沒有這些活性成分”情況屬實,那么制造這些SOD的基因只能是來自水稻以外的其他生物,那么只能說明德潤生大米是地地道道的轉基因食品。
然而,出面質疑“德潤生”大米科學含量的學者,面臨著科學界一場沒有辯論的交鋒。
與他們交鋒的,則是宣傳材料中沉默的另一方。在“德潤生”大米的宣傳材料和新聞報道中,中國科學院遺傳所著名遺傳學家李向輝、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田波院士等人的名字反復出現,其中多次引用了他們對“CEB稻米技術”開創性的贊譽,并成為品牌宣傳的重要內容。
4月8日,記者通過電話與田波院士取得聯系。在記者的電子郵件中,他第一次讀到了中引用自己的“這種CEB稻米的誕生,意味著我國微生物技術研究在農作物開發領域取得了新突破”的論述。
“這種引用是不負責任的。”田波否認了這是自己原話。他回憶,幾年前,他在中國科學院的老同事張政銓的女兒,來看望作為長輩的他,并且向他提到過正在進行將“內生菌”應用到大米生產上的研究。田波表示,當時自己只是說,將內生菌運用到水稻中這個研究方向,是可以探索的,不過這種探索應該有科學依據,而對方當時根本沒有提及CEB的概念,他也不清楚這是什么。
田波表示,他從未就此接受過正式采訪。張政銓的女兒曾邀請他參加“德潤生”大米的研討會,被他拒絕了。春節期間,他還曾收到廠家送來的1桶大米,但吃完之后,“也沒覺得怎么樣”。
而廠家宣傳中涉及的李向輝、范成武等科研人員,記者經過努力,均未取得聯系。
生大米和熟大米
煮熟的大米和生大米,有什么區別?在圍繞“德潤生”大米的爭論中,這個話題成為焦點。
劉夙表示,即便“德潤生”大米確實含有大量的SOD,也只是生大米的問題,一旦變成熟大米,則“毫無價值”。
他解釋稱,SOD是一種蛋白質,中文名為“超氧化物歧化酶”。而在蒸煮米飯的過程中,必須使米飯在高溫下加熱很長時間,這樣的加工足以使絕大多數活性物質被破壞(包括SOD)。而即使SOD進入消化道,也沒有用,因為它最終會被完全分解為氨基酸才被人體吸收,不可能直接進入人體發揮抗氧化的作用。這一說法得到方舟子的支持。
不過,在“德潤生”公司網頁的“產品問答”中,記者看到,在“CEB營養米的活性成分蒸煮后會不會失效”這一問題后,廠家的回答是:CEB營養米的活性成分蒸煮后會損失一部分,但大部分活性仍然保留,主要因為CEB營養素是在大米細胞內儲留。
這一解釋,被方舟子視為“荒唐”。他表示,正因為動植物SOD的耐熱性差,非常容易失活,所以中科院微生物所才要研究高耐熱性SOD。劉夙也表示,蛋白質的變性“只和溫度有關,和在不在細胞內無關”。
“現在有關營養產品的宣傳太多了,這里面恐怕有很多問題。”張春義表示,任何宣傳,都“應該以科學證據說話”。
不過,關于生大米和熟大米的爭論,在北京德潤生貿易有限公司負責人看來,則是另一種面目。在電話中,這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表示“公司的一切事都由我負責”。針對近期關于“德潤生”CEB大米的爭議,他目前不愿意做任何回應,因為“在一切有公論之前”,他不愿意“與不明真相的媒體再發生爭執”。
“目前一切已經進入司法程序,誰是詐騙,誰是誹謗,都很快會有一個結果。”該負責人說。不過,他不愿意透露正在與誰打官司,只是表示“你們很快就會知道了”。
“這一事件對德潤生大米的銷售沒有產生影響。”該負責人表示,目前“德潤生”CEB米仍然在市場上銷售。
不過,據上海媒體報道,在當地消費者質疑和媒體報道以后,“德潤生”CEB米的上海經銷商表示已經將該產品“全部下架”。
而北京市場上的銷售仍在繼續。記者在多家超市都發現該產品。在網絡上,仍然有人在組織對“德潤生”CEB米的團購活動,組織團購者要求最低購買數量為20箱,并聲稱可以獲得8折優惠。在產品介紹中,除了“很強的抗氧化、抗疲勞、抗衰老功能”外,還標注該產品適合“自用、送禮或用于發放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