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東豐縣結合全縣實際情況,在廣泛開展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深入分析全縣農業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問題,積極應對,提早謀劃,全面部署,積極引導農民優化調整種植業結構,加快土地流轉,推進“糧食銀行”建設,著力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步伐,穩步提高農民收入,全力促進全縣農業持續穩定發展。
做大做強十大富民產業。圍繞“穩糧增收調結構、提質增效轉方式”的工作目標,東豐縣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為主線,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立足基礎,突出特色,確定了發展食用菌、綠色水稻、梅花鹿、肉牛、休閑農業、大榛子、藍莓、特色種植、勞務輸出、秸稈轉化10項富民產業,并將其作為今后農業農村工作的總抓手,著力建強產業基地,培育特色優勢園區,不斷拓寬農業提質增效和農民持續增收途徑,逐步形成以農村產業、經營收入、勞務經濟為主導,以財產性、轉移性收入為補充的農民增收格局,力求“以產業帶動增收、以產業引領致富”,全力促進農民收入不斷增長。
加強科技培訓和技術推廣。發揮縣級培訓基地、鄉(鎮)培訓網絡、村級農民技術員、“農戶技術明白人”作用,堅持技術推介與實際應用對接、科技入戶與效益提高相融合,開展食用菌栽培、高光效種植、青年農場主座談會等針對性強、實用性高的科技培訓,增強農民科學種田、科學經營水平。加強降成本、增產量技術指導和市場調控,保證農資市場供應,努力降低化肥農藥、人工等生產成本。深入開展農業技術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大力推廣玉米提質增效節本栽培、綠色水稻優質栽培、測土配方施肥、生物農藥防治病蟲害、糧食作物保護性耕作等10項重點技術。通過與常規糧食作物在單位投入成本、終端凈收益的算賬對比和市場前景預測,給更多的農戶提供調整產業結構的范本和借鑒。
培育新型經營體系。扎實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爭取全年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80家,達到1000家;新增規范化農民專業合作社30家,達到180家。發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依法流轉土地2.5萬公頃,新增家庭農場30家。吸引社會資本進入農業領域,引導龍頭企業建設生產基地,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新增產業化龍頭企業4戶。
注重打造知名品牌。立足自身優勢,著力培育特色知名品牌,推動“鹿鄉太和香瓜”“牟德海大醬”“沙河沿綠色水稻”“吉祥屯金銀米”“鹿鄉金紅蘋果”“龍頭泉大拇指大米”等知名品牌建設,進一步打開市場,拓寬銷路,爭取更多效益。積極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跨行業、跨鄉(鎮)強強聯合,增加品牌產品種植面積,健全基地與農戶產銷合同,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點的“拳頭”品牌,促進農民增收。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推進生產標準化、發展綠色化、經營規模化、產品品牌化、監管法制化,不斷提高產品競爭力。
狠抓特色典型推廣。認真總結食用菌、兩瓜、玉米與平貝母套作、金紅蘋果等成熟園區、基地的成功經驗,在全縣范圍內深入推廣,讓典型發聲,引起社會共鳴,加快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進程。積極組織農業產業化、特色產業、規模化經營、機械化作業等項目拉練會,通過典型引領和輻射帶動,進一步擴大產業規模和可比效益,鼓勵和引導各鄉(鎮)和新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不斷創新發展理念,鞏固和壯大現代農業發展成果。加強合作組織、園區、基地建設,進一步抓好農業標準化工作,以龍頭企業帶動農業標準示范區建設,全力發展一批具有規模優勢和區域特色的農業產業帶。
糧食機械_糧食機械設備_糧食加工機械_糧食加工設備_糧食機械生產廠家_糧食機械廠家_糧食機械廠_糧食機械哪家好_環球糧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