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糧食局局長任正曉指出,我國當前糧食安全需要重點關注幾個問題:首先是糧食安全形勢的問題。目前糧食供求形勢總體是好的。但從長遠來看,人口增長、消費結構升級,未來還有耕地、淡水資源、勞力、生態承載力這些剛性約束也會越來越突出,因此進一步穩產、增產的難度會越來越大。另外我國糧食庫存處于高位是一個不可持續的狀態,不能以眼前的高庫存來斷定我國的糧食形勢是高枕無憂的。
第二個方面就是糧食供給側結構改革的問題,目前我國糧食領域的主要矛盾已經不是總量的問題,而是結構性問題,主要突出表現為玉米、稻谷階段性供過于求,尤其是玉米,總庫存里玉米超過了一半,而大豆的產區缺口逐年在擴大。另外高端優質的產品庫存又存在不足,而高庫存和安全儲糧會帶來嚴重的財政負擔,體制機制的深層矛盾也會更加凸顯。除此之外,任正曉還談到,在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糧食市場將會加速實現與國際市場的深入融合,提高我國糧食的國際競爭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也要從供給側發力。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就此做出評論。
李國祥:在12連增之后,我國糧食現在面臨著高產量、高庫存以及高進口問題,我們的總產量突破了6.2億噸,去年的糧食進口量也達到1.3億噸,現在整個糧食供求關系相當寬松。之所以我們國家在糧食數量很多的同時還大量進口,跟我們國家實行特殊收購政策、糧食補貼政策有很大關系,我們的農民長期以來注重糧食生產的數量,對質量以及市場的需求關注不是很夠。
未來要想讓中國的糧食整體提高競爭力,能夠打得住市場不需要的進口,就必須調整完善政策。實際今年已經對玉米臨時收儲政策進行了改革,把過去由政府定價,指定主體收購,改為由市場供求關系自己決定價格,農民賣玉米主要根據市場價格進行銷售;同時在價格之外進行補貼,即價補分離這樣一個改革。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第一,要通過結構調整,生產出優質糧食,如果農民生產的糧食品質不優,有可能加工企業或者用糧企業仍然會進口,那么國內生產的糧食有可能就賣不出去,所以提高品質非常重要。
第二,糧食的價格形成機制,基本就是市場化,除了稻谷、小麥之外,作為政府調控市場,我們不能完全放棄市場價格形成的影響力。現在整個中國的糧食市場,如果放開之后,基本上就跟國際市場深度融合。國際市場的價格是世界競爭力最強的國家來決定,美國的玉米競爭力最強,如果按照美國的玉米銷售價格給中國玉米價格定價,那么每一斤大概只有5毛錢左右,這樣中國農民生產玉米基本都要虧本。據測算,如果把勞動力和土地成本算進去,每畝要虧600多塊錢,按照現在“價補分離”,基本是不能夠將農民的利益損失補充上來的。所以怎樣不出現錯位競爭、惡性競爭的格局,同時政府怎樣來有效影響國內的價格或者參照中國糧食的生產成本,掌控住國內市場價格的話語權,這需要特別要注意。
第三,我們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時候,還需要將糧食的加工發展起來。現在我們的庫存水平很高,之所以很高,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在糧食形勢好的情況下,價格穩定,很多居民不屯糧,糧食加工、糧食貿易企業很多都不存,我們糧食的庫存主要是國家的庫存。一般國際市場出現風云變化,特別是價格出現明顯上漲時,居民可能就會增加庫存,企業也會增加庫存,我們的高庫存就很可能會很快消化掉。經過比較,中國糧食的產量跟消費量目前大概是1.5:1,發達國家很多都超過了1.5:1,美國的產量跟消費量是2:1,這種產量和消費量比較高的關系,主要就是確保糧食的絕對安全。產量和消費量高度攀升的關系可能就會出現剩余,這個剩余怎么解決?主要通過加工,特別是深加工進行消化,當然有一些國家還通過出口消化,對于中國而言,深加工調節剩余非常重要。
糧機_糧食機械_糧油機械_糧食輸送機_糧食鋼板倉_糧食烘干機_環球糧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