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江蘇東海縣新上了20個糧食烘干中心,全縣總計60余個烘干中心白天黑夜“連軸轉”,加班加點烘干農民搶收下來的稻谷,確保了秋糧豐收和顆粒歸倉。在這新上的20個烘干中心里,最主要的烘干機設備中,有將近一半產自縣內一家老牌礦山機械制造公司——亞連礦山機械。
11月22日,筆者走進位于白塔鎮的亞連機械制造有限公司,只見第二標準化生產車間里30余名工人正在緊張地對板材進行切割、焊接、折彎,2臺嶄新的加工設備正開足馬力生產。“今年的生產高峰期剛剛過去,現在生產的都是明年的訂單。”公司總經理劉安告訴筆者,今年是企業進行產品轉型、進軍糧食烘干機械制造的第一年,銷售情況遠遠好于年初預期,全年的預定目標超規格完成,下一步企業將全力進軍糧食烘干設備制造,力爭成為江蘇知名烘干設備制造廠商。
“當下國家大力提倡轉型升級,礦山機械制造企業也到了這個關口。近年來,礦山機械制造業的行情逐年走低,企業同質化嚴重,競爭激烈,日子一天不如一天。”劉安介紹,亞連同樣面臨這樣的困境,如何突破困境成為他和企業核心團隊一直思考的問題。“窮則思變,與其在礦山制造行業死守,不如以此為契機謀求突破改變,用新產品趟出一條新路。”深思熟慮之下,劉安會同企業核心團隊前往安徽、山東等地考察,研究如何利用原有生產技術、經驗開發適應市場的新產品。
經過多方考察,加之對國家農業政策的研究,劉安在今年年初正式決定進軍糧食烘干設備制造。“我省是全國產糧大省,年總產糧食約700億斤,位居全國前列。通常收獲的水稻含水率在25%-30%,遠高于長期安全貯藏要求含水率為14.5%的國家標準,而且‘有天無地曬、有地無天曬’的問題一直困擾著稻農,糧食烘干設備的市場非常廣闊。”劉安說,糧食烘干設備在全省乃至全國市場廣闊,并且國家出臺了“糧食不落地”相關政策,鼓勵企業進行生產,這些對于制造廠商來講都是利好因素。
說干就干,企業除了對原有生產線進行技術改造外,還投入大量資金引進激光切割機和全自動智能折彎機,并新上一條長達30余米的自動拋丸機,進行烘干機的試生產。“這臺激光切割機是從德國進口的,用它來打孔和切割,板材的精度和標準都有保證,而且效率是普通機械的2倍。”在生產車間中,技工盧超說,引進先進機器的前期可能投入巨大,但是后期的效益也更會長久。很快,在團隊的努力之下,第一臺烘干機樣機就生產出來了,一試用,烘干效果和烘干效率都遠超國家相關標準,緊接著就有種糧大戶前來訂購。
“截至現在,我們生產了100臺烘干機就銷售了100臺,產品完全是供不應求,而且已有倉儲中心提前下了明年的訂單。”劉安介紹,今年企業的的銷售收入已超過1000余萬元,產品銷售到鹽城、宿遷、安徽等地。在研發、制造的過程中,企業還成功申報了10項專利技術,生產的烘干設備高標準通過江蘇省農業機械試驗鑒定站的審核,成為連云港地區唯一一家入選國家農業機械相關補貼目錄的烘干設備制造企業。
“經過一年的發展,我們無論在產品的工藝制造,還是市場的開拓上都積累了一些經驗,但是產能的短板也非常明顯。明年我們將會加大產能建設,全力進軍糧食烘干設備制造行業,力爭明年實現銷售收入3000-5000萬元,在未來3-5年內成為江蘇省知名烘干設備制造廠商。”劉安滿懷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