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十幾歲開始在廠里做學徒,一步一步做到銷售副廠長,后來擔任了合資后的無錫布勒機械制造有限公司的董事長,見證了無錫糧食機械廠的發展和變遷。
一
無錫的糧機生產始于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20世紀二三十年代,隨著紡織、面粉、繅絲三大支柱產業的形成,無錫出現了一批為這三大支柱產業進行設備修理的小機器廠、小翻砂廠、小鐵工廠。這些企業名為工廠,很多只能稱之為作坊。他們分布在古運河的沿岸,尤其集中在東門吊橋到光復門一帶和周山浜、惠農橋、吳橋沿線。抗日戰爭爆發后,這些工廠作坊幾乎被炸彈和炮火焚毀殆盡,敵偽時期又逐步恢復。解放戰爭時期,這些工廠作坊在慘淡經營中掙扎。1956年年初,在無錫全行業公私合營浪潮的席卷下,根據政府的指示,立成機器廠(創辦于1943年)、瑞镕鐵廠(創辦于1936年)、榮鑫新記鐵工廠(創辦于1944年)、協興鐵工廠(創辦于1919年)、寶興鐵工廠(創辦于1942年)、福興鐵工廠(創辦于1938年)、新建機器廠(創辦于1948年)、奚復興鐵廠(創辦于1952年)、協興電焊工場(創辦于1947年)、榮昌翻砂廠、大華翻砂廠、茂利木模工廠共12家私營企業合并組成公私合營無錫食品機械廠,固定資產18萬元。1956年底,這12家分散在無錫市各處的小工廠、小作坊集中搬遷至鋼鐵橋下701號原九豐面粉廠的舊址。1959年,公私合營無錫食品機械廠完成了無錫市范圍內有關糧食食品加工機械生產制造設備、技術等資源的整合。1959年3月,出于國計民生的考慮,經國家糧食部與無錫市政府協調,公私合營無錫食品機械廠劃歸糧食部直接管理。7月,更名為糧食部無錫糧食機械廠。
二
無錫糧機產業發展在全國非常出名,這是由于無錫糧機廠的持續發展帶動了周邊糧機行業鄉鎮企業、民營企業的蓬勃發展。
1956年無錫糧機廠成立之初,生產設備都是從原先的幾家小工廠、小作坊搬來的老機器。為了滿足面粉加工業的需要以及改變磨輥依賴進口的落后狀況,廣大職工發揚自力更生、敢想敢干的精神,在吸取幾十年勞動經驗的基礎上,開始了技術革新。
1959年,成功鑄造出冷硬磨輥,填補了國內空白,F8型自動磨粉機、打麩機和高方篩等產品的試制成功,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都代表著國內糧機行業的技術和制造水平,當年實現利潤134萬元。1960年試制成功真空擦麥機、金剛砂打麥機、初清篩、除稗 機、鋼板校平機等12種新產品,生產總值607萬元,創利221.8萬元。1963年3月,冷硬磨輥離心澆鑄試驗成功,改變了傳統的“豎澆”方式,使磨輥的質量和產量有了飛躍,1964年生產7000支,1965年生產9000支,產量提高9倍。1961~1965年間,共生產碾米機172臺、制粉機械948臺、日產面粉500包成套制粉設備1套、磨輥23457支、膠輥288910支,自制生產設備62臺。
1966年,企業響應國家工業布局調整要求,將煉膠車間全部遷往湖南常德,援建糧食部常德糧食機械廠,并將磨輥制造的一部分遷往山西長治,與北京糧機廠共同建成了長治糧食機械廠。當時,無錫糧食機械廠和山西的長治糧食機械廠、湖南的常德糧食機械廠、湖北的安陸糧食機械廠、四川的綿陽糧食機械廠、河南的鄭州糧食機械廠、甘肅的永登糧食機械廠同屬國家糧食部。
1970年,無錫糧食機械廠的隸屬權下放給江蘇省商業局。1971年,更名為無錫紅衛糧食機械廠,1975~1978年期間,無錫糧機廠隸屬權幾經變更,直至1979年7月重新歸屬國家糧食部領導,廠名恢復為糧食部無錫糧食機械廠。
三
上世紀80年代之前,無錫糧機廠只能生產技術源于歐美三四十年代水平的液壓磨粉機、液壓拉絲機。雖經技術人員和員工的不斷努力,產品性能有較大的提高和改進,但遠遠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改革開放后,國內企業對國外的技術發展有了更多的了解,隨著國際間技術交流的增多,無論是產品技術還是產品質量都有了長足的進步。
計劃經濟時期,糧機廠作為部屬企業,物資獲取比較容易,成本相對較低,生產的產品一直是由國家統一分配,雖然1978年國家已經實施對外開放和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政策,但直到上世紀80年代末,“雙軌制”的市場仍使企業享有計劃經濟時期的諸多優惠,一直“產銷不愁”。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被迫推向市場。由于對“斷奶”準備不充分,企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產品嚴重滯銷。為扭轉頹勢,企業領導班子成員帶頭奔赴市場一線,帶領銷售人員逐一拜訪客戶,經過兩年多的努力,重新獲得用戶和市場的認可,市場占有率達到70%以上,創造了無錫糧機廠歷史上的第一個輝煌。
在此期間,廠名及隸屬關系變更兩次。1982年廠名由原來的“糧食部無錫糧食機械廠”改為“商業部無錫糧食機械廠”。1985年糧機廠劃歸無錫地方管理,廠名改為“無錫糧食機械廠”,隸屬無錫市糧食局。
四
改革開放的前20年間,國外先進的技術不斷涌入國內,國內糧機企業全套或部分引進了200多條分別來自瑞士布勒,意大利果爾繁多、奧克里姆、貝爾加、桑加的和英國西蒙公司的制粉生產線,改變了國內原有的面粉制造工藝落后的局面。
面對嚴峻的市場形勢,無錫糧機廠看到了與國外技術方面的差距,認識到國有企業管理機制方面的局限。當時的瑞士布勒公司在中國大力開拓市場,雖然設備最貴,但在所有引進的生產線中占有的市場份額最多,在天津建有維修站,在北京建有辦事處。1992年,布勒計劃在中國建立磨輥制造加工廠,擬在中國尋找合作伙伴建立合資企業。無錫糧機廠經過與瑞士布勒的多次接觸,7月12日雙方草簽了合資意向書。1993年7月20日,雙方簽訂了合資經營合同,合資企業名稱為無錫布勒機械制造有限公司,總投資1700萬美元,注冊資本1000萬美元,其中中方占股份49%,以廠房、設備、流動資產作投資;瑞士布勒占股份51%,以現金作投資;無錫布勒向瑞士布勒購買技術。同年10月4日,合資企業經無錫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準登記注冊,合資雙方一致同意1994年1月無錫布勒正式運營。
合資后的第一年,國內糧機需求量銳減,再加上大量的投資,合資企業虧損額達數百萬元,這也是建廠歷史上出現的第一次虧損。但到1997年,無錫布勒所有者權益增加到400%,利潤5500萬元,從此奠定了無錫布勒在業界的領先地位。
1993年之后,先后成立了技術開發公司、配件經營部、瑞友飯店等;2002年投資成立了無錫錫糧機械有限公司,之后又投資了無錫浩邦科技有限公司、無錫市穗平糧油機械有限公司;2004年收購了無錫中萃食品有限公司的港方股份,全部投資均獲得盈利;2008年完成“退城進園”搬遷;2009年無錫糧機廠除在無錫布勒和無錫中萃的投資外,其余投資企業的股份均通過市場溢價出讓。
寬敞明亮的車間,高速運轉的機器……現今的無錫布勒是國內規模最大的制粉機械、飼料機械和大米機械生產制造企業,成為僅次于瑞士布勒集團除瑞士總部之外全球最大的糧機生產基地,經營范圍涉及糧食機械、食品機械、飼料機械、港口裝卸、化工工程、油墨機械設備等領域,成為江蘇省高新技術企業、全國外商投資雙優企業。2017年,企業完成銷售收入7.74億元,實現凈利潤7000萬元。
新的時代,新的追求,無錫糧機廠將付出新的努力,創造新的輝煌。
(唐道五/口述 崔麗爽/整理,唐道五系原無錫糧食機械廠廠長,原文刊登于糧油市場報2020年7月23日四版)